基本信息:
作 者:吕思勉
出 版 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书 号:978-7-5139-1178-8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印刷时间:2016年9月
版 次:2016年9月1版
印 次:2016年9月1次
定 价:42.80元
页 数:424
字 数:240千字
开 本:170毫米×230毫米 1/16
纸 张:60克轻型纸
包 装:平装
中图分类号:K209
关键词:历史-通俗读物
建议分类:历史—*
目录:
编 绪 论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002
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005
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008
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011
二编 上古史
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016
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020
三章 唐虞的政治 / 023
四章 夏代的政教 / 026
五章 商代的政教 / 029
六章 周初的政治 / 032
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035
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038
九章 春秋的霸业 / 041
十章 战国的七雄 / 044
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047
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050
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053
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057
三编 中古史
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062
二章 秦汉之际 / 065
三章 前汉的政治 / 070
四章 新莽的改制 / 073
五章 后汉的政治 / 077
六章 两汉的制度 / 081
七章 秦汉的武功 / 084
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088
九章 两汉的学术 / 091
十章 佛教和道教 / 095
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098
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101
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106
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109
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116
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120
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123
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126
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129
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133
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136
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140
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143
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146
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149
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152
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155
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159
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163
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167
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171
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174
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178
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181
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185
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189
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193
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199
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202
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206
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211
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214
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217
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221
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225
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229
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232
四编 近代史
章 明清之际 / 236
二章 欧人的东略 / 240
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243
四章 清初的内政 / 247
五章 清初的外交 / 251
六章 清代的武功 / 255
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260
八章 鸦片战争 / 264
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268
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273
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276
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279
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283
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287
十五章 中日战争 / 293
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 海港湾的租借 / 297
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300
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304
十九章 远东*形势 / 308
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311
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315
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318
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323
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327
五编 现代史
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332
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335
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338
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341
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345
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349
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352
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356
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361
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365
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368
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370
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374
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377
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380
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382
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385
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388
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391
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395
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399
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402
六编 结 论
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406
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 409
在线试读: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
做的事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
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
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
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
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
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
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
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
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
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
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
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
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
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成这样
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
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
决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
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
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
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
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
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
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
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
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
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
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
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
情;而这事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
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
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
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
人就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
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
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
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
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
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
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
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
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编辑*:
1.《中国简史》是国学大师吕思勉撰写的中国历史入门读物。
2.从三皇五帝到20世纪20年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告诉我们中国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系统呈现历史发展的进化演变,真实感受时代兴衰变迁的大势。
3.史学大家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4.民国时代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史教科书,多次再版重印,流传极广。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1884年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之家,12岁开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21岁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等校任教。42岁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万字,在通史著述方面有开创之功,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本书多次再版重印,流传很广,影响深远。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内容上条理清晰,见解新颖、独到;文字叙述上简洁流畅,通俗易懂。
Reviews{{'('+ commentList.posts_count + ')'}}
Have your say. Be the first to help other guests.
Write a review{{i}} star
{{i}} stars
{{ parseInt(commentRatingList[i]) }}%
{{ showTranslate(comment) }}Show Less
{{ strLimit(comment,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comment.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VERIFIED PURCHASE {{groupData}}
{{ showTranslate(comment) }}Show Less
{{ strLimit(comment,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comment.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VERIFIED PURCHASE {{groupData}}
No related comment~
Review
{{commentDetails.user_name}}
{{ showTranslate(commentDetails) }}Show Less
{{ strLimit(commentDetails,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commentDetails.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Details.in_dtm) }} VERIFIED PURCHASE {{groupData}}
Comments{{'(' + replyList.length + ')'}}
{{ reply.reply_user_name }}reply to{{ reply.parent_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reply) }}Show Less
{{ strLimit(reply,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reply.reply_content }}
{{ formatTime(reply.reply_in_dtm) }}
That’s all the comments so far!
Please add your comment.
Report
If you find this content inappropriate and think it sh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Yami.com site, let us know please.
Are you sure to delete your review?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