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lerTotalView > 1 ? __("sellers", {number: sellerTotalView}) : __("seller", {number: sellerTotalView}) }}, {{numTotalView > 1 ? __("items", {number: numTotalView}) : __("item", {number: numTotalView}) }}
免运费
Yami

Nickname

请告诉我们怎么更好地称呼你

更新你的名字
账户 订单 收藏
{{ inviteNavTitle }}
退出登录

切换配送区域

不同区域的库存和配送时效可能存在差异.

历史邮编

{{email ? __('Got it!') : __('Restock Alert')}}

我们将在商品到货后第一时间通知你。

取消
Yami

京东图书

权力的悖论

{{buttonTypePin == 3 ? __("Scan to view more PinGo") : __("Scan to start")}}

权力的悖论

{{__(":people-members", {'people': item.limit_people_count})}} {{ itemCurrency }}{{ item.valid_price }} {{ itemCurrency }}{{ item.invalid_price }} {{ itemDiscount }}
后结束
{{ itemCurrency }}{{ item.valid_price }}
{{ itemCurrency }}{{ priceFormat(item.valid_price / item.bundle_specification) }}/{{ item.unit }}
{{ itemDiscount }}
{{ itemCurrency }}{{ item.valid_price }} {{ itemCurrency }}{{ priceFormat(item.valid_price / item.bundle_specification) }}/{{ item.unit }} {{ itemCurrency }}{{ item.invalid_price }} {{itemDiscount}}
{{ itemCurrency }}{{ item.valid_price }}
后结束促销
后开始秒杀 后结束秒杀
{{ getSeckillDesc(item.seckill_data) }}
{{ __( "Pay with Gift Card to get sale price: :itemCurrency:price", { 'itemCurrency' : itemCurrency, 'price' : (item.giftcard_price ? priceFormat(item.giftcard_price) : '0.00') } ) }} ({{ itemCurrency }}{{ priceFormat(item.giftcard_price / item.bundle_specification) }}/{{ item.unit }}) 详情
商品有效期

已下架

当前地址无法配送
已售完

商品描述

展开全部描述
编辑推荐

迈克尔·刘易斯、丹尼尔·戈尔曼等倾力推荐;美国社会心理学超级学者20多年研究成果;“20条权力准则”帮助你定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等级;想要了解如何在集体中获得权力并得到尊重,《权力的悖论》必读!


内容简介

权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我之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互动无不流淌着权力塑造的痕迹。对于权力的追寻是人类成功统治世界的本能使然。我们根据自身的优点,包括建立社会网络,关注他人需求,理解、奉献并心怀感激,从而获得集体赋予我们的权力;同时当我们大权在握时,又会因为权力膨胀带来的强大物质和精神满足而激发出人类内心贪婪、自私的一面,导致权力的滥用,被迫从权力顶层跌落甚至名声扫地。这就是“权力的悖论”,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美国心理学会奖项得主达契尔·克特纳研究“权力的悖论”问题长达数十年。他曾经经历过的数千次社会实验研究,无不反映了权力对于人类生活的关键影响,它塑造了我们的个性情绪、身份认知、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克特纳总结的“20个权力原则”,你可以理解不同领域、不同场合中权力存在和分配的方式,还可以体会到拥有不同层级权力的人的不同情绪及行事准则,他们的权力是怎样在日常生活,包括谈判、逗笑、闲聊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以及这些权力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运作。

无论你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专家,还是对权力、地位问题感兴趣的职场人士,亦或是对团队权力的分配和衡量十分关注的管理者,甚至是关心孩子的成长环境及集体中地位所属的家长,通过克特纳总结的“20个权力原则”,你都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作者简介

达契尔·克特纳(Dacher Keltner),**位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积极心理学奖项的学者。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并担任该校和平与幸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关注道德、权力,以及爱、同情和感激等社会情感。他曾获西部心理学会的杰出研究贡献奖、文学与科学杰出教学奖等奖项,并获评“改变世界的50位远见者”。他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会员。目前为止已经有多部著作,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数百篇文章。


精彩书评

发人深省、开人眼界的《权力的悖论》会刷新你的权力观。这一开创性的著作中充满了精彩有趣又鲜为人知的发现,本书的作者达契尔·克特纳多年致力于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力的研究,且研究结果颇具创造性,由此他成为撰写此书的不二人选。

--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作者


达契尔·克特纳是美国有趣的心理学家。他致力于改变美国人对权力问题的思维定式,比如权力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不平等会带来哪些后果等。他的观点迟早会风靡世界,而且他跟我认识的大多数行为古怪的心理学家不一样,他很正常。

--迈克尔·刘易斯,《大空头》作者


《权力的悖论》一书解答了我们的困惑,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所得出的结论阐明了什么是无权、什么是滥用权力以及能提高整体利益的权力才是好的权力。借助达契尔·克特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重新发现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种种模式。因此,这本书毫无疑问是近几十年来出色的科学著作之一。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之父”,著有“情商”系列书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权力就是影响世界

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状态

权力存在于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

权力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赋予社交网络中其他人权力的同时,也得到了权力

权力悖论的开篇

第二章 权力并非攫取而来,而是他人赋予我们的

为集体谋福利的人会得到集体赋予的权力

集体赋予个人声望,声望决定影响力

为集体谋福利的人,集体会赋予其地位和尊重

损害集体利益的人,集体会让其名声扫地

权力的馈赠

第三章 通过关注他人需求而实现长期掌权

理解是长期掌权的条件

奉献是长期掌权的条件

感恩是长期掌权的条件

真诚交流以巩固集体团结是长期掌权的条件

丧失对他人的关注及权力的滥用

第四章 滥用权力

权力消磨同理心,泯灭道德情操

权力使人自私自利,令人冲动

权力使人倨傲无礼

权力使人备感优越

权力悖论的警报信号

第五章.无权的代价

无权只能面对长期威胁

无权意味着压力巨大

无权会削弱个人奉献社会的能力

无权会带来病痛

驾驭权力悖论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权力就是影响世界

20 年前,我开始研究权力。当时,人们通常将权力视同为暴力、强权和优势;认为国家的兴衰体现为军事创新、武力征服、过度扩张以及军事活动给国家经济实力带来的影响;

认为阶级关系即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经济统治决定了意识内容;认为两性关系就是征服与被征服。权力即暴力的观点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书中有最为清晰的表述。每年有几十万学生在历史课上阅读这本书,全球许多政府管理学院、商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也把这本书当作教材。马基雅维利在一个极端暴力的时代写出了《君主论》。当时的谋杀案件比今天要常见百倍,强奸行为也无可厚非,执行酷刑则成了一道公共景观,通常还有人在一旁歌唱或者吟诗。当时的社会,大部分滥权行为无法得到抑制:因为人们大多是文盲,没有新闻媒体约束掌权者,没有组织有素的民兵队伍使军事力量制度化,也没有普及个人权力的概念。

《君主论》将权力视为赤裸裸的“暴力和欺骗”,这种权力哲学适用于此类暴力时代。要想掌权并保证不失权,就要变着花样地运用各种鲁莽、凶狠、暴力的强制性手段。想牢牢掌权,即使心怀不轨,也要道貌岸然。这种权力让竞争对手和批判家不敢作声(甚至人头难保),让忠实拥趸备受鼓舞,也让广大民众有苦难言。暴力和欺骗运用得心应手,大权必定牢牢在握。

可这一观点的反例却比比皆是。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重大变革:赋予女性选举权,推进民权立法进程,推动言论自由(在反对越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颠覆种族隔离政策,争取同性恋权力等。这些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其实既无经济地位,亦无政治地位,也没有军事力量,他们并没有运用强权,却依旧改变了这个世界。

最近的一项研究对东帝汶及苏联各成员国1900~2006 年间的323 次反对运动做了深入分析。其中一部分运动采取暴力战略,比如轰炸、暗杀、斩首、拷打、杀戮平民等;另一部分则采取非暴力战略,比如游行示威、守夜监视、请愿、联合抵制等。调查结果显示后者成功夺取政权、赢得更多民众支持、推翻高压政治的概率比前者高出近一倍(前者为26% ,后者则为53%)。

其实,人们在权力被削弱时才会诉诸武力。在职场上,有些人喜欢耍阴险的手段,比如欺骗他人、暗箱操作、利用他人上位等,而这种做法正说明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尚不及常人。在生活中,恋人之间更容易用强制的方式对待另一半,一旦觉得自己稍处下风,他们就会采取恃强凌弱、身体攻击、情感威胁等强制手段对待对方。家长面对任性的孩子感到无能为力时,有时就会失去理智而体罚孩子。在校园中,总会有嚣张跋扈、欺负弱小的学生,但他们显然也是同学眼中最没有地位、最不受尊重、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强制性手段更可能让人们失权,而不是掌权。

不择手段的权谋现象让我们忽视了权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如果把权力等同于希特勒、斯大林、萨达姆以及波尔布特这样的大独裁者所崇尚的残酷暴力,就无法理解权力如何影响我们与朋友、父母、恋人、孩子以及同事之间的交往。如果把权力视为非常规的控制行为—坦克碾压过村庄,阿布格莱布监狱里的美国士兵虐待赤裸的伊拉克战俘—我们就无法理解权力如何影响更为平凡的事情,比如说创造、推理、道德评判、爱慕以及情感等。把权力定义为强制力会阻碍我们有效运用权力悖论,因为这个定义曲解了权力真正的含义。

1938 年,法西斯主义在欧洲落地生根,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Bertrand Russell )说:“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是能量,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概念则是权力……对社会动力学规律的阐述一定离不开权力。”

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搞清楚权力如何塑造了整个社会动力学。过去40 年里,把强制力视为权力的基础和表现的权力观正在逐渐淡化。40 年前,人们认为无论在商界、法律界、新闻界、政界、体育界,还是在某些社区组织里,领导者只要把控全局、决断果敢、魄力非凡就够了。但如今,这样的解读早已经是过去式了,这恰恰反映了近几十年的社会变化: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权力最好的表现方式应该是心怀怜悯,为他人谋利益,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坚定自信、果断大胆、充满力量,也要懂得关怀与理解。

要理解罗素的观点,第一步就是拓宽我们对权力含义的理解。对权力的全新解读应该深入到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而不是仅仅涉及不平等的关系。这种解读应该明确我们相互影响的各种方式,比如激发新创意,领导抗议运动,鼓励困境中的人们,或者改变资金流向。全新的解读应当适用于人类交往的所有情境,帮助我们理解所有形式的社会变化。

有一个定义符合上述对权力的所有要求,即权力就是影响世界。这个定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比较务实的: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同时,这个定义也体现了人类高度社会化的特征:我们通过影响他人来影响世界。

这个定义对一些错误想法提出了挑战。权力不一定与关注度或知名度密不可分,因为名人通常没有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大影响,那些真正影响世界的人恰恰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权力也不一定关乎财富或社会地位,尽管人们总会这样想。人们对自身权力及影响力做出评判时,社会地位(财富、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声望的组合)在所有考量因素中只占10%~15% 。金钱和阶级只有在用来影响他人生活的时候才能转化为权力。

如果我们承认权力就是影响世界,就会得到以下4 条原则:

权力就是影响世界

原则1 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状态。

原则2 权力存在于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

原则3 权力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原则4 赋予社交网络中其他人权力的同时,也得到了权力。

我们来大体了解一下这些原则背后的逻辑关系。我们通过影响他人来影响世界(原则1),所以权力存在于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原则2)。鉴于这两条原则,权力是动态的,是变化不定的,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原则3)。因此,权力并非源自内部,而是分布于社会网络中,通过授权于人获得(原则4)。本章探讨的就是这4 条原则的具体内容和依据。

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状态

如果社会科学倾向于依据金钱、军事力量和参政议政等因素界定权力,那也不难理解:因为这些领域的行为能给世界带来很大影响。但是如果权力渗透到社会动力学的整个领域中,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重新定义,来解释人们如何用那些与金钱、军事以及政治无关的手段来影响世界。

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状态的能力。这里所讲的状态,是指其他人或者其他民族的处境或状况。状态可以指代任何事物,比如个人的银行账户、信仰、感情、健康、选举权、被监视的感觉、脑细胞的激活模式或是免疫系统的反应等。

以这样的方式界定权力,我们便能站在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理解权力如何拥有了多种形式,我们又是如何多方位影响他人的。要影响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可以改变其薪资状况、财富状况、就业状况、退休储蓄状况;也可以向其伸出援手,助其脱离贫困,或是为其本人或其所在集体提供资金,使其获得就业机会。我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影响其仕途发展,影响其表决权,影响其政治发声的意识,影响其民族自豪感或羞耻感,如此种种。

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事实上,深刻的社会变化通常始于对世界认知的改变。18 世纪时,世界上3/4 的人口都是奴隶,欧洲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奴隶贸易的基础之上的:先把货物运往非洲,在非洲俘获奴隶运往加勒比海地区,那些奴隶就在当地的甘蔗地里劳作,为欧洲人输送其所需的物品。后来是什么瓦解了这个权力结构呢?是知识。有一天,一个名叫托马斯· 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 的剑桥大学学生向一个地方性征文大赛组委会投出一篇揭露奴隶贸易残酷性的文章,该文获了奖,还被送到了一些贵格派教徒的手上,这些教徒随后将克拉克森拉进了他们那个废奴主义者的小圈子。克拉克森深受这些人的鼓舞,他长途跋涉数千英里 ,遍访全英国曾在加勒比海地区受过奴役的人,以系列论文及宣传册的形式为世人呈现了自己的调查。克拉克森披露的真相,激发了人们的联合抵制,唤醒了上下两院诸位领导者的良知,最终终结了奴隶制。

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他人的身体状况来行使权力。弗吉尼娅· 阿普加(Virginia Apgar )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当时,很多医学博士认为早产儿过于虚弱,难以存活,就任由这些小生命夭折,阿普加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于1952 年发明了阿普加新生儿评分(Apgar Score),即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根据其呼吸、脉搏、肤色、肌张力、反应这5 项体征进行评分,满分10 分。这一评分方法经过医学实践,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小生命,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了早产的代价之高—如今美国1/9 的新生儿为早产儿,而每年挽救这些早产儿的花费高达262 亿美元。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他人身体状况来影响他人。

权力同样体现在对他人的口味、喜好或观点的改变上。那些快餐创始人打造了许多备受争议却又颇具影响的全新饮食喜好和饮食习惯,对许多国家的国民健康影响之大不亚于绝大多数医学进步带来的影响。美发大师维达· 沙宣(Vidal Sassoon)20 世纪60 年代推出的一款“无须打理”的发型改变了女性对发型的审美,同时也让万千女性上班前不用再拿着喷雾和卷发棒精心打理自己的头发了,换了这款发型轻轻松松就能出门上班了。再如,欧美流行音乐天后Lady Gaga 的音乐作品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对性及性别的理解,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语言和一个公共平台来表达他们不断变化的自我认知。

权力作为一种改变他人境况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音乐、讽刺文学以及文字的影响力。这些创造性表达方式也许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财务状况,也无法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但却极具影响力,因为这些方式会左右一个人对真假、正误、公平与否的判断。专栏作家“亲爱的艾比”(Dear Abby )的文章引导数千万人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两难处境—如何与十几岁的女儿谈论抑郁症,丈夫出轨了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法律难题等等。拉什· 林博(Rush Limbaugh)、格林·贝克(Glenn Beck)、乔恩· 斯图尔特(Jon Stewart)、史蒂芬· 考伯特(Stephen Colbert )等犀利媒体人,以及炮制假新闻来讽刺美国时事的《洋葱》(The Onion )和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 )都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美国时下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事件。除此之外,像玛莎· 斯图尔特、博诺、勒布朗· 詹姆斯、爱德华· 斯诺登、阿里安娜· 赫芬顿和奥普拉· 温弗瑞等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正在塑造和转变我们的政治倾向和是非观。总之,权力就是影响他人。

权力存在于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

170 年前,典型的英国家庭坐下来喝茶时,家庭成员用的茶具可能是维多利亚时期的陶制茶具(产于19 世纪40 年代,见下图)。这种陶制器具当时在中产阶级中广为流行,包括茶壶、糖罐、牛奶壶等,上面都镶有银色花边。英国人在喝茶的同时,其实也在参与大英帝国的强权政治—为了斟满这个不起眼的茶壶,英国向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还抢占了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的领土,并在当地聚集廉价劳动力来采摘茶叶,满足英国本土对茶叶的需求;为了在茶中加糖令其变得香甜,精明的英国人做起了奴隶贸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每一件加工出来的产品都浸透在权力中:设计生产环节包含权力;改变他人处境的过程中需要权力;拥有该产品所需的资源中包括权力;该产品成为社会中某个特定阶层的标志也会体现权力。

放眼社会生活,权力同样渗透在每一次互动中,每一段关系里。我从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认定,某些关系是不受权力动力学影响的,比如说年轻恋人之间或是家长同孩子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类关系给人带来的某些短暂感受似乎也表明有些关系确实不受地位、权力和影响力左右—比如坠入爱河时,感到同恋人融为一体;和一群4 岁孩子嬉戏打闹时,感到无比轻松愉快等。

但是最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表明,任何一段关系都离不开权力。的确,在某些关系中,权力的体现更显著,也更清晰。数千年前的酋邦模式、军事单位、宗教等级制度、印度和其他国家的种姓制度,以及反映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层级关系的组织结构图等。

然而,最新的研究证实,所有关系都是通过相互影响产生的。例如,正在发育的胎儿同母亲之间其实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争夺母亲向子宫输送的营养,如果胎儿吸收了过多营养,那么母亲就会营养不良,会患上某些孕期疾病。由此可见,即使这样最不具阶层性的关系(母亲与胎儿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的特征。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状态,这意味着任何关系当中都有权力的影子,无论是家人关系、朋友关系,还是经济交流,都是如此。

承认每一段社会关系都与权力密不可分,会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带来启迪。比如,用这一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权力,我们对手足之情也会有不同理解。我感觉我和弟弟罗尔夫好像有很多常人都有的共同之处,相同的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以相似的历史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可我比他年长,权力动力学对我们成长过程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才成了今天的自己。

在成长的早期阶段,年长的哥哥姐姐更高、更壮,身体更协调,语言和推理能力更强,生理上来讲更独立。他们比弟弟妹妹享受更大权力。年纪很小的兄弟姐妹之间在一天中会因为权力问题产生多次冲突(达6~8 次)。凭借着这些权力动力学,手足之间慢慢找到自我定位。如果你是哥哥或姐姐,就更有可能成为追逐权力的人(也许也研究权力),更热衷于维持现状(因为现状向来有利于他们),也会更保守些。如果你是弟弟或妹妹,在表达善意或是与人合作时你会学着更圆滑,以避免同盛气凌人的哥哥姐姐之间产生冲突;你更有可能不安于现状、大胆创新、勇于冒险,因为墨守成规已经让你受够了欺负;你更有可能支持甚至领导科学革命;更有可能像职业棒球手一样善于盗垒;更有可能成为针砭时弊的脱口秀喜剧演员。这种自我定位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儿时家庭生活中蕴含的权力动力学。

爱情的起起落落同样归于权力动力学模式。恋人之间的权力平衡状态会影响他们对彼此的感觉;恋人之间越平等,越懂得给对方权力,就越能感受到爱、信任和满足。但是在两性关系中,如果女性感到权力受限,那么她在性生活中达到性高潮的可能性就小,也更容易性欲低下,阴道壁的润滑程度就越低;如果男性感到权力下滑,比如失业或经济受挫等,那么在性生活中,早泄或勃起障碍会对其打击更大。性欲同权力密不可分,而性的“诗意伙伴”—爱情也与权力密不可分。

长时间以来,很多理论家认为友情的基础是物以类聚、双方平等、互利互惠。这种观点当然没错,但与此同时,人们在社会网络中建立的友谊同样受社会动力学的影响。一项关于童年友谊的研究表明,那些朋友多的孩子享受到许多权力带来的特殊待遇:他们收到的生日聚会邀请更多,玩耍邀约更多,也更受同龄人尊敬。而那些朋友少的孩子则更容易因为没有权力而饱受折磨:他们被社会排斥、羞愧不已、蒙受屈辱,满心挫折感亟待发泄。

权力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也渗透到方方面面—无论是家长如何处理一个4 岁的孩子耍脾气,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如何听从家长的教诲不去吸毒,这其中都隐含着权力。我曾和家人到位于锡安国家公园(Zion National Park )的峡谷景区骑行,那里风景迷人,我们骑行了8 英里(近12 公里),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拍摄的。路上,每骑行半英里(约0.8 公里),我就会给两个女儿娜塔莉(Natalie )和塞拉菲娜(Sera.na)(当年分别为10 岁和8 岁)一人一把M&M’s 巧克力豆作为奖励;毕竟付出要有回报,心理学家这个身份让我这个爸爸通情达理。可半路上,理智打败了我,巧克力豆打败了孩子们,于是我告诉两个女儿我不会再给她们发巧克力豆了。孩子们当然就表现出了小情绪,求我继续给她们奖励,这就有了下面这张照片(骑行路上拍的)。看着她们苦苦哀求的样子,我马上又掏出更多的巧克力豆给她们。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谓其权力观的自然流露。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威严,同时也赋予孩子权力,让他们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有些家长则完全不树立为人父母的威严;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绝对独裁,孩子必须对他们言听计从,他们把自己打造成绝对的权威,向孩子强制灌输是非观。在这三类家长中,第一类家长更可能培育出有能力的孩子。

权力不仅存在于董事会办公室、战场或是美国参议院,操场上、卧室里、餐桌上、办公室里、酒吧里,权力政治无处不在。将权力定义为改变他人状态的能力,可以廓清权力是如何又是为何会渗透到每一段关系里,渗透到每一次互动中。

权力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社会心理学家很长时间以来都在用“无领导小组的讨论范式”来研究谁能掌权。所谓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一群陌生人被聚到一起,按要求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说选出能胜任工作的应聘者,分配一大笔钱,甚至是假设要独自在荒漠生存一周,按需求程度将手电筒、镜子、刀、水壶等指定物品排序。在这样的讨论中没有角色设定,也没有任何指导;成员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讨论,最终做出一个共同决定。整个讨论过程会被录制下来。

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其中一些参与者很快就能掌权。在外面看录像的观察者一分钟左右就从这些成员的互动中看出谁有权力而谁没有,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由此可见,人们的权力很快就会分出强弱,而旁观者则一目了然。人们一开始互动交流,权力马上就会从中显现出来。孩子之间的互动也是如此。比如说10~12 岁的男孩一起参加夏令营,一天之内有些男孩就会掌握权力,同时主导着他们这个小集体中权力动力学的形成。孩子们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入学不久,一些5 岁的孩子就能在同龄人当中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人,而其他孩子则不然。甚至在托儿所那些仅仅2 岁的孩子中间,也会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具影响力。这些孩子能吸引他人注意力,带着小朋友一起玩耍,占据有价值的资源(比如说孩子们最爱的滑板车或是轮胎秋千)。

……


前言/序言

序言

生活就是各种模式的排列组合。有些模式对个人生存至关重要,例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累了要睡觉,面对危险非战即逃;有些模式对集体生存至关重要,例如婚恋、性爱、冲突、消遣、创造、家庭生活以及团队协作等。要洞悉这些模式,将其合乎章法地写入我们漫长的生活篇章中,则需要智慧。

本书论述的是一种社会生活模式。这种模式构成了人们日常交往的内容,也决定着生活最终的模样。你是否会有婚外情,触犯法律,深受急性焦虑症折磨,被抑郁症击垮,因慢性病而过早辞世?或是找到生活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直到梦想成真?上述问题都受到这种社会生活模式的深刻影响。过去20 年里,我所做的科学研究对这一模式多有涉及,该模式称为“权力悖论”。

所谓权力悖论,即我们凭借人性的优点崛起掌权,影响世界,却因人性的缺点失权垮台。我们通过改善他人的生活,而获得影响世界的能力,然而,正是这一掌权的过程让我们在某些难以自控的时刻暴露了人性的缺点,像冲动失控的疯子一样行事。

如何对待权力悖论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会最终决定我们自己和我们在乎的人能否幸福、快乐。恰当运用权力悖论会让我们坚定执着、宽宏大量、彬彬有礼、开拓创新、精明严谨,也会增强我们的团队精神,提升交际能力,拓宽社会关系网。权力悖论会产生连锁效应,影响到家人、邻里以及同事之间的相处模式,还会对社会组织的各类广义模式产生影响。这些模式明确定义了各类社会活动及当下的各类政治矛盾:性暴力问题,对非洲裔、亚裔、拉美裔人种的歧视,对同性恋的偏见,整体贫困及不平等问题等等。因此,权力悖论的恰当运用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20 年前,在研究权力悖论问题之初,我有一个疑问:权力是什么?想要游刃有余地运用权力悖论,先要了解权力的含义。解决这个疑问的过程带来了很多惊人的发现,第一个发现便是:美国文化对“权力”二字的解读居然一直深受一个人和一部作品的影响,这个人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尼科洛· 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这部作品则是他于16 世纪创作的力作《君主论》(The Prince)。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认为权力就其本质来说与暴力、欺骗、残酷和战略侵犯密不可分。受马基雅维利观点的影响,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权力应当包含各种非常规的强制手段;认为权力掌握在强大的独裁者手中;认为权力体现为将军在战场上发号施令,商人蓄意吞并竞争对手的企业,上班族牺牲同事利益谋求自身发展,中学操场上发生霸凌事件,凡此种种。

但是这种权力观今天看来却经不起仔细推敲。该观点同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变化背道而驰,例如废除奴隶制、推翻君主独裁、结束种族隔离,还有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同性恋维权运动等。这一观点也同许多积极的社会变化背道而驰,这些变化源于医学的进步,社交媒体的发展,保护弱势群体的新法规的施行,优秀电影、激进画作和小说的涌现,科学发现以及避孕药的出现等等。也许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视权力为暴力和欺骗的权力观让我们忽视了权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忽视了它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交活动这一事实。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也好,同事之间的交往也罢,其实都与权力密不可分。

权力就是影响世界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世界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对权力的定义也应与时俱进。如果能拓宽思维,把权力视为一种影响世界的能力,特别是带动社会网络中所有人共同影响世界的能力,这样我们就能更加从容自如地运用权力悖论了。

这种全新的权力观告诉我们,权力不仅是对少数人的约束—比如凶恶的独裁者、高调的政客或是阔绰的社会名流,当这些人在自己过分引人注目的生活中锋芒毕露、忘乎所以的时候,权力能让他们及时收敛;权力也不仅存在于董事会议室、战地沙场或是美国参议院,其实,每个人清醒的时候都离不开权力。无论是与众不同的举动还是司空见惯的做法,其中都包含权力,每一次交流互动,每一段人际关系,权力无处不在。比如想要让两岁的孩子吃些蔬菜;激励固执的同事把工作做到最好;为别人提供了机会;问了朋友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他的灵感;安抚了某个同事紧张的情绪;引荐了一个正努力在社会上立足的年轻人,权力都蕴含其中。权力动态(即相互影响模式)界定了许多持续不断的交流互动—胎儿与母亲之间、婴儿与父母之间、恋人之间、儿时玩伴之间、青少年之间、同事之间或是冲突双方之间的互动等等。权力是我们彼此联系的媒介,权力就是通过影响他人来影响世界的。

权力是他人赋予我们的

拥有权力便拥有了影响世界的能力,那么我们怎样获得权力呢?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权力观,权力需要主动攫取。很多夺权题材的小说都成为文学经典,例如《麦克白》、《恺撒大帝》、《教父》以及我们近期所熟知的《纸牌屋》等等。这些作品中呈现的那些工于心计的篡权手段,那些不分对手还是盟友一律赶尽杀绝的残忍情节,读来无不令人为之着迷。然而对今天的人们而言,这些不过是虚构作品,对21 世纪如何行使权力的借鉴意义不大。事实上,人们对于权力进行了新一轮思考:权力不是攫取而来的,而是他人赋予我们的。我们通过改善社会网络中其他人的生活而获得权力。无论在工作中、各类社会组织中,还是在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权力都是他人赋予我们的。

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的改变之一便是社会组织的结构变化,相对平等的水平格局取代了森严的垂直等级制度(直到今天,人类的近亲类人猿还在沿用这种等级制度)。今天的地球上仍有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人,他们以小群体聚居模式生活着,而这种模式正是人类进化的典型条件。凭借这些条件,人类进化为高度社会化的物种,我们养育需要呵护的后代、获取食物、搭建住所、集体行动、共同防御敌人。事实上,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等级制度一直存在,但是鉴于当前高度社会化的现状,个体可以采取结盟的方式联合起来。这样一来,如果有谁滥用权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其加以约束。因而,每个群体都有能力将权力赋予那个真正为大家谋利益的人,而不会一味屈从于暴虐强权的攫权者们。

各个群体总会以社会行为模式为依据,将权力赋予个体,这些模式或是秘而不宣,或是劣迹斑斑。不管是否愿意,我们都得承认人类想出名都想疯了。不说别的,只要看看Facebook (脸谱网)用户数量的惊人增长,看看我们对简· 奥斯汀小说中搬弄是非的人物一直热情不减,看看那些为人造势的产业总是层出不穷,你就知道人类有多想出名。追求好名声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目标。我们可能会告诫年轻人:不要太过担心名声问题,最重要的是表达真实的自己,不被他人的想法左右。但是在群体中,大家还是会根据一个人的名声来判断他可以获得多大权力,也会据此估计他会不会滥用权力。名声有多好,权力就有多大。若群体内部存在多种沟通模式,一个人就很容易声名鹊起,其中闲聊模式尤为奏效。闲聊,既非漫无目的、毫无逻辑,亦非社交活动匮乏导致的行为,而是一种复杂的沟通方式。群体成员之间正是通过闲聊这一方式传播信息,又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人品。通过闲聊,大体可以了解到群体中每位成员可以为集体带来多大利益,由此决定每个人该得到多大权力。

群体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赋予个体权力,即提高其社会地位,对其致以崇高敬意,这种社会奖励就像性行为或者巧克力一样令人渴望,会强有力地激发个人行为。群体会有目的地将这种社会奖励授予那些有权力的人,鼓励他们继续为群体谋利益,继续乐善好施。我们的影响(在这个世界上的持久影响)最终是和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成正比的。所以我们能否拥有持久的权力,取决于他人是否愿意继续赋予我们权力。

至此,我们已经找到了权力悖论的关键之处: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是继续影响世界以赢得他人持久的尊重,还是像之前的许多人那样滥用权力,最终失去权力?继续行使权力或者失去权力又取决于什么?

除了陷入爱河之外,社交生活中恐怕再没什么比得到权力,滥用权力,随后失去权力这一模式更需要深思熟虑的了。由于滥用权力而失去权力的例子数不胜数:尼克松总统在水门事件后辞职,萨达姆的雕像在美军攻陷巴格达后被推翻(其实这场战役本身标志着美国失去了权力),安然公司(Enron )因财务造假丑闻倒闭,有“垃圾债券大王”之称的迈克尔· 米尔肯(Michael Milken)、女富豪玛莎· 斯图沃特(Martha Stewart)、泰科国际前总经理丹尼斯· 科兹勒乌斯奇(Dennis Kozlowski)、投资顾问伯纳德· 麦道夫(Bernie Madoff )等知名人士都因诈骗等违法行为锒铛入狱。关注的失权事件越多,我们就越相信这一切都与滥用权力难脱干系。但是权力悖论可比这要复杂得多。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滥用权力并非人性使然。想要探明个中就里,先要搞清楚权力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的。

权力不仅是一种影响他人的能力,也是一种心态。拥有权力,内心便充满了希望、喜悦和自信,这种感觉让我们充满力量、踌躇满志。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了权力,其生活都会充满勃勃生机。拥有权力就像多巴胺分泌过剩,最初会让人满心兴奋、百感交集,这些复杂的情感会影响到人际交往方式,令掌权者时刻处于几近癫狂的状态。

每次行使权力,无非是再次经历一番日常交往中再熟悉不过的体验,可我们又时常会觉得自己处在一个三岔路口,面临的有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然而,我们每天其实都在做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恪尽职守,继续拥有权力以造福世界,获得他人的尊重;也可以沉迷在权力可能带来的利益中难以自拔。选择哪条路径对我们影响深远通过关注他人需求而实现权力的获得与维护正确对待权力悖论就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关注他人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作为社会化程度最高的物种,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以他人为中心的社会行为,这些社会行为具有普遍性,能让我们发现他人的优点,大家因此可以组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如果人们能三思而后行,就不会被手中的权力冲昏了头,走上一条欲壑难填、滥用权力的不归路,而是会选择持久地影响世界,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快乐。这些社会行为分为4 个层次:理解、付出、表达感激、分享经历,每个层次都能赋予他人存在感,使他们获得快乐。这4 个层次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制衡这一复杂关系的基础。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4 个层次的社会行为激励他人积极行事,进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滥用权力

如果不用心关注别人,只在意自己,就很容易滑入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泥淖,于是开始滥用权力。此类事例屡屡见诸报端、史书、自传,在莎士比亚及其他许多伟大作家的作品中也多有提及。

容易因权力诱惑而迷失自我的不只是名人或富人,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要时刻小心提防。过分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会让人失去同理心和同情心,会导致冲动和不道德的行为,让人做出粗鲁和不文明的举动。权力在握时,我们总能轻易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借口,所用的说辞无非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的那些话。

这便是权力悖论的核心所在:我们先是凭借某些能力获得了权力,掌权后又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而失去了当初的那些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滥权行为无处不在,还会导致暴饮暴食、恶语相向、粗蛮无礼、谎话连篇、婚外情、性暴力、种族暴力、霸凌行为、野蛮驾驶等各种恶果。向权力悖论低头无异于自掘坟墓,不但会葬送自己的权力,还会令那些赋予我们权力的人备感威胁,颜面扫地。工作中长期滥权会导致信任严重缺失;家庭中长期滥权会导致责任心和亲密度持续下降;公民社会中长期滥权会导致合作体系土崩瓦解。

无权的代价

时至今日,仍有1/7 的美国人处于贫困状态,相当一部分美国儿童备受饥饿、疾病困扰,无法专心学习。过去30 年里,美国经济不平等问题不断加剧,人们普遍认为,对美国社会危害最严重的问题当属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了。

美国政治几乎成了富豪专属的特权,他们一旦屈从于权力悖论,就有可能对无权、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视而不见。当下的美国,经济不平等问题不断加剧,贫困问题和种族问题也层出不穷。黑人男子迈克尔· 布朗(Michael Brown)、埃里克· 加纳(Eric Garner)、弗雷迪· 格雷(Freddie Gray )先后命丧白人警察手中,还有许多没有被报道的其他黑人受害案件,这些案件引发了全美范围内的“珍惜黑人生命”(Black Lives Matter )运动,迅速激起美国民众对国家机构强制力问题的极度关切。许多社会机构—社交俱乐部、预备学校、私立名校、社交舞协会、大学生联谊会、女子社团、慈善团体以及公司董事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保持着权力失衡状态。

有一点在上述内容中并未提及,即无权心理,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处于该领域研究前沿的科学家们经常会问:由贫困、不平等、种族及性别歧视等问题引发的无权现象真的会触动我们的神经吗?经济不平等问题普遍存在,小到一个市,一个县,大到一个州乃至一个国家,随处可见。这一问题导致人们信任缺失,集体意识淡薄,健康状况较差,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会有冲动行为及暴力倾向。无权常常是他人屈从于权力悖论导致的结果,其代价堪称惨重。无权会增强个体对威胁的敏感度,过度激活应激反应,促进皮质醇(令人精神紧张的荷尔蒙)的分泌,还会损害大脑。以上这些危害会影响我们的推理和反应能力,影响我们的处世能力,让我们悲观地面对生活和未来。因此我认为,除了气候变化问题以外,无权堪称现今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

新兴权力学

科学研究的一项关键任务便是提供明确的术语。定义准确的术语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个有模式可循的外部世界的了解,也能让人更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精准的概念对权力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毕竟“权力”二字包含太多内容—金钱、名望、体力、精力、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受人尊敬等。作为社会心理学家,我的关注点有两个:一是权力会给个人及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是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权力是如何产生的。

要研究权力问题,先要廓清下面几个概念,这些概念对新兴权力学发现的权力原则的理解非常关键。

权力—通过影响他人以影响世界的能力。地位—你的社会网络中其他人给予你的尊重,对你表达的敬意。通常有权力就有地位,但也不尽然。自控力—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能力。没有权力也可以完全把控人生,比如说逍遥的隐居者。

社会阶层—家庭财富、教育成就和职业声望的结合;或是个人对自己所处社会阶层的主观定位,或高、或中、或低。两者都是权力社会化的体现。

纵观新兴的权力学,我们会了解到这些不同形式的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又是如何依照该学科发现的原则来塑造我们的行为的。

明确了这些概念,我们就能在新兴权力学的研究道路上从容启程了。出发之前,我需要澄清一点:本书探讨的不是领导艺术本身,不是古今的卓越领导人,也不是那些滥用权力的人,这类话题在许多书中早已涉及。不过我确实指导过形形色色的领导,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商界、科学界、教育界、政府部门、慈善机构、技术领域、卫生保健系统、生物科技行业,以及金融界。他们很清楚权力悖论同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知道只有驾驭好权力悖论才能不失权,才能做一个好领导。他们已经见识过滥用权力会如何逐渐瓦解一个组织,搞垮人们的生活。

我与Facebook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和谷歌等国际知名团队的领导者多次交流过,还和圣奎丁监狱中负责恢复性司法方案的服刑人员有过多次接触。我亲眼见证过许多领导践行权力原则,各位读者会在本书读到20 条权力原则(详见本章最后),而我则亲眼见证过许多企业的领导者践行了其中大部分原则。但我推出这本书的意图,并非是对这些敢想敢干的人的领导才能做深入报道。

本书所谈亦非政治问题。与读者交流时,总有人问我一些政治和历史问题。这不难理解,因为人们总是将权力等同于政治。可如果两者真的是一回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希特勒?如何看待“伊斯兰国”?这一观点难道不是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 )和法国大革命的清晰注解吗?假设商界女性精英谢丽尔· 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成为美国总统,这个国家今天会是什么样?这些问题我都无从回答,每次我给出一个并不成熟的答案时,自己都会觉得很尴尬。但是权力悖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许多问题,比如斯大林推行的肃反运动,肯尼迪策划的猪湾事件;比如一位候选人为什么能比对手更得民心,新闻业在敦促在其位者谋其政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比如人们对财富影响人类心理的真实看法为何不能作为涓滴经济学的基础;比如美国政治的许多问题;比如大规模残酷的军事行动(例如惨绝人寰的越南战争)缘何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削弱本国权力。

我坚信20 条权力原则(指导社会群体中面对面交流的权力动力学)不仅能够明确解释失权的原因,剖析某些政客的持久影响力,还可以对权力动力学进行不同层次的政治分析—各个政党的命运、各种思想运动的结局、历史上各国的兴衰为何如出一辙,如此等等。权力原则与时下热议的某些话题紧密相关—国家权力转移问题,国际舞台的“软实力”与“硬实力”问题,以及为何“软实力”(文化、思想、艺术、制度等)同“硬实力”(军事力量、侵略战争、经济制裁等)相比,其影响更惊人也更持久。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工作,最好留给那些受相关领域方法与智慧浸淫多年的专家来做,例如历史学家、政治科学家、文化评论人以及记者等等。因此本书所论称不上专业,诸位读者可以将其视为权力研究的普及读本。

我们生活的时代,也许是人类史上权力最活跃的时代了。很多女性行使的权力堪称前所未有[尽管她们仍然要面对薪酬不公正问题,谋得CEO (首席执行官)等领导职位的机会也远低于男性]。中国和印度两大新兴经济强国已经崛起,这一现状对美国权力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复杂却必要的问题。与此同时,以强权干预经济的老牌超级大国(例如俄罗斯)也在复苏。许多组织都在推动原有的垂直结构向水平方向发展。(尽管收入不平等问题目前还得不到解决,贫富差距依然大得惊人。)Facebook 、Twitter ( 推特)、Instagram、Snapchat、Tumblr等社交网络应用和谷歌公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的网络传播方式,提高了个人行为的曝光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模式。但与此同时,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依然存在,从一条条关于警察暴力执法事件的报道中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方式解读权力,为驾驭权力悖论不懈努力。

只有通过权力的镜头,才能看清自己。社会生活中让我们身心愉快的际遇,无不与我们对权力悖论的恰当运用有关:建立深厚友情、享受天伦之乐、爱情长期保鲜、工作屡立新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享受平凡生活的快乐——吃饭、睡觉、做爱、闲聊、开玩笑、分享、感动、表达感激、分享体验、保持健康等。但如果不能驾驭权力悖论,人性中最令人不安的一面—耻辱、贪婪、自负、种族暴力、性暴力,以及贫困人口疲于应对的精神及健康问题等就会暴露出来。我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你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学会如何驾驭权力悖论,在影响世界的过程中收获幸福和快乐。


规格参数

品牌 京东图书
品牌属地 中国
ISBN 9787508659350
著者 [美]达契尔·克特纳(Dacher Keltner)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印刷时间 2016-04-01
用纸 胶版纸
包装 平装
出版时间 2016-04-01
页数 264
译者 胡晓姣,李想,刘辛未
语言 中文
版次 1

免责声明

产品价格、包装、规格等信息如有调整,恕不另行通知。我们尽量做到及时更新产品信息,但请以收到实物为准。使用产品前,请始终阅读产品随附的标签、警告及说明。

查看详情
加入收藏
{{ $isZh ? coupon.coupon_name_sub : coupon.coupon_ename_sub | formatCurrency }}
{{__("Buy Directly")}} {{ itemCurrency }}{{ item.directly_price }}
数量
{{ quantity }}
{{ instockMsg }}
{{ limitText }}
{{buttonTypePin == 3 ? __("Scan to view more PinGo") : __("Scan to start")}}
由 京东图书 销售
送至
{{ __("Ship to United States only") }}
满$69免运费
正品保证

已加入购物车

继续逛逛

为你推荐

{{ item.brand_name }}

{{ item.item_name }}

{{ item.currency }}{{ item.market_price }}

{{ item.currency }}{{ item.unit_price }}

{{ item.currency }}{{ item.unit_price }}

优惠券

{{ coupon.coupon_name_new | formatCurrency }}
领取 已领取 已领完
{{ getCouponDescStr(coupon) }}
{{ coupon.use_time_desc }}
即将过期: {{ formatTime(coupon.use_end_time) }}

分享给好友

取消

亚米礼卡专享价

使用礼卡支付即可获得礼卡专享价

规则说明

礼卡专享价是部分商品拥有的特殊优惠价格;

购买礼卡专享价商品时,若在结算时使用电子礼卡抵扣支付,且礼卡余额足够支付订单中所有礼卡专享价商品的专享价总和,则可以启用礼卡专享价;

不使用礼卡支付,或礼卡余额不满足上一条所述要求时,将无法启用礼卡专享价,按照普通售价计算,但您仍然可以购买这些商品;

在购买礼卡专享价商品时,若余额不足,可以在购物车或结算页中点击“充值”按钮对礼卡进行购买和充值;

商品若拥有礼卡专享价,会显示“专享”的特殊价格标记;

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客服;

礼卡专享价相关规则最终解释权归亚米所有。

由 亚米 销售

服务保障

Yami 满$49免运费
Yami 无忧退换
Yami 从美国发货

配送信息

  • 美国

    标准配送 $5.99(不包含阿拉斯加,夏威夷),最终价满$49免运费

    本地配送$5.99(加州,纽约州,新泽西,麻省和宾夕法尼亚,以上州部分地区);最终价满$49免运费

    两日达(包含阿拉斯加夏威夷)运费$19.99起

退换政策

亚米网希望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优秀的售后服务,让所有人都能放心在亚米购物。亚米自营商品在满足退换货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收到包裹的30天之内退换商品(食品因商品质量问题7天内可退换;为了确保每位客户都能获得安全和高质量的商品,对于美妆类产品,一经开封或使用即不提供退款或退货服务,质量问题除外;其他特殊商品需联系客服咨询)。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查看详情

由 亚米 销售

亚米电子礼品卡使用规则

若购买时选择自动充值,订单完成后礼卡将自动充值到您的账户中;

若购买时选择发送邮件,订单完成后系统将自动发送卡号和密码到您填写的邮箱;

发送邮件时,任何用户均可使用邮件中的卡号密码进行礼卡充值,请妥善保管邮件信息。

如接收邮件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发送邮件时,若礼卡没有被兑换,可以补发邮件。若已经被其他用户兑换,则无法补偿;

亚米网电子礼卡可用于购买自营或第三方商品;

亚米网电子礼卡没有有效期限制,长期有效;

亚米网电子礼卡的金额,可分多次使用;

亚米网电子礼卡业务规则,最终解释权归亚米网所有。

退换政策

已消费的电子礼卡不支持退款。

京东图书 销售

服务保障

Yami 满$49免运费
Yami 最优售后
Yami 美国本土发货

配送信息

  • 美国

    标准配送 $5.99(不包含阿拉斯加,夏威夷),最终价满$49免运费

    本地配送$5.99(加州,纽约州,新泽西,麻省和宾夕法尼亚,以上州部分地区);最终价满$49免运费

    两日达(包含阿拉斯加夏威夷)运费$19.99起

退换政策

提供30天内退还保障。产品需全新未使用原包装内,并附有购买凭据。产品质量问题、或错发漏发等,由商家造成的失误,将进行补发,或退款处理。其它原因需退货费用由客户自行承担。

由 京东图书 销售

服务保障

Yami 跨店满$69免运费
Yami 30天退换保障

亚米-中国集运仓

由亚米从中国精选并集合各大优秀店铺的商品至亚米中国整合中心,合并包裹后将一次合包跨国邮寄至您的地址。跨店铺包邮门槛低至$69。您将在多商家集合提供的广泛选品中选购商品,轻松享受跨店铺包邮后的低邮费。

退换政策

提供30天内退换保障。产品需在全新未使用的原包装内,并附有购买凭据。产品质量问题、错发、或漏发等由商家造成的失误,将进行退款处理。其它原因造成的退换货邮费客户将需要自行承担。由于所有商品均长途跋涉,偶有简易外包压磨等但不涉及内部质量问题者,不予退换。

配送信息

亚米中国集运 Consolidated Shipping 运费$9.99(订单满$69 包邮)

下单后2个工作日中国商家发货,所有包裹抵达亚米中国整合中心(除特别情况及中国境内个别法定节假日外)会合并包裹后通过UPS发往美国。UPS从中国发货后到美国境内的平均时间为10个工作日左右,根据直发单号可随时跟踪查询。受疫情影响,目前物流可能延迟5天左右。包裹需要客人签收。如未签收,客人须承担包裹丢失风险。

由 京东图书 销售

服务保障

满$69免运费
正品保证

配送信息

Yami Consolidated Shipping 运费$9.99(订单满$69包邮)


下单后1-2个工作日内发货。 物流时效预计7-15个工作日。 如遇清关,交货时间将延长3-7天。 最终收货日期以邮政公司信息为准。

积分规则

不参加任何折扣活动以及亚米会员积分制度。

退换政策

提供30天内退还保障。产品需全新未使用原包装内,并附有购买凭据。产品质量问题、或错发漏发等,由商家造成的失误,将进行补发,或退款处理。其它原因需退货费用由客户自行承担。

Yami

下载亚米应用

返回顶部

为你推荐

品牌故事

京东图书

为您推荐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评论{{'('+ commentList.posts_count + ')'}}

分享你的感受,帮助更多用户做出选择。

写评论
{{ totalRating }} 写评论
  • {{i}}星

    {{i}}星

    {{ parseInt(commentRatingList[i]) }}%

Yami Yami
{{ comment.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comment) }}收起

{{ strLimit(comment,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 comment.content }}

Yami
查看更多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已购买 {{groupData}}

{{ comment.likes_count }} {{ comment.likes_count }} {{ comment.reply_count }} {{comment.in_user==uid ? __('Delete') : __('Report')}}
Yami Yami
{{ comment.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comment) }}收起

{{ strLimit(comment,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 comment.content }}

Yami
查看更多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已购买 {{groupData}}

{{ comment.likes_count }} {{ comment.likes_count }} {{ comment.reply_count }} {{comment.in_user==uid ? __('Delete') : __('Report')}}

暂无符合条件的评论

评论详情

Yami Yami

{{ showTranslate(commentDetails) }}收起

{{ strLimit(commentDetails,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 commentDetails.content }}

Yami
查看更多

{{ formatTime(commentDetails.in_dtm) }} 已购买 {{groupData}}

{{ commentDetails.likes_count }} {{ commentDetails.likes_count }} {{ commentDetails.reply_count }} {{commentDetails.in_user==uid ? __('Delete') : __('Report')}}

请输入内容

回复{{'(' + replyList.length + ')'}}

Yami Yami

{{ showTranslate(reply) }}收起

{{ strLimit(reply,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 reply.reply_content }}

{{ formatTime(reply.reply_in_dtm) }}

{{ reply.reply_likes_count }} {{ reply.reply_likes_count }} {{ reply.reply_reply_count }} {{reply.reply_in_user==uid ? __('Delete') : __('Report')}}

请输入内容

取消

End

发表评论
商品评分

请输入评论

  • 一个好的昵称,会让你的评论更受欢迎!
  • 修改了这里的昵称,个人资料中的昵称也将被修改。
感谢你的评论
你的好评可以帮助我们的社区发现更好的亚洲商品。

举报

取消

确认删除该评论吗?

取消

历史浏览

品牌故事

京东图书